—— 行业资讯 ——
刻痕片的研究思路及探讨
发布时间:2025-02-06 /} 浏览次:数
一定数量的药物被设计成可分割片,也称刻痕片。相较于普通片剂和多规格制剂,可分割片可以更为灵活的调整药物的剂量,以实现更为科学的临床治疗方案,既便于服用,又便于药企流程设计。可分割、多规格制剂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治疗方案并增加依从性。
研究显示刻痕线形状、深度,刻痕片的形状、大小、厚薄、曲率均可能影响片剂分剂量的准确性,进而影响患者临床使用时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在完善仿制药注册申请的技术标准的过程中,我公司研发中心参考各国监管机构相关的技术要求并结合中国药典及国内仿制药研发与生产现状,秉承的技术要求如下:
如参比制剂未带功能性刻痕设计,仿制片剂不建议设计刻痕;反之则反之;仿制片剂的功能性刻痕应该与参比制剂保持一致。
分割重量损失:取15整片,在整片片剂拟定硬度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处分别检测,分割后部分(二分片共30个半片,三分片共45个三分片)与15整片相比,重量损失应控制在3.0%以内,掰片过程中的药片碎屑不应参与计算重量损失。
脆碎度:分割后的部分在整片片剂拟定硬度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处分别进行脆碎度检查,结果应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脆碎度检查的要求。
溶出度:分割后的部分应进行溶出测试,溶出结果应符合成品放行质量标准,测试样品量应不少于12个分割后的单位。
缓控释片剂的考察要求
使用骨架缓释技术的片剂除应满足上述速释制剂的相关要求外,还应在整片片剂拟定硬度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处分别取分割后部分与整片检测溶出曲线,比较相似因子(f2),应符合要求。
使用包衣后压片技术的片剂(即微丸压片的产品)除满足上述速释制剂的相关要求外,还应检测分割后部分的溶出曲线,与压片前的微丸、压片后的整片比较相似因子(f2),应符合要求。通常,溶出曲线测定应在质量标准规定的介质中进行,测试样品量应不少于12个分割后的单位。
稳定性研究
推荐考察分割后部分在25℃±2℃/60%RH±5%RH条件下90天的稳定性。
可根据产品的贮藏条件、包装形式、临床使用情况,参考《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拟定合理的稳定性考察条件和时限,必要时在说明书中加以规定。
变更研究
增加或删除刻痕的变更,首先需结合参比制剂的刻痕特征确认增加或删除刻痕的合理性以及必要性。由于增加和删除刻痕可能涉及处方和工艺的变更,应该根据《已上市化学药品生产工艺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技术要求,进行变更程度的评估,并进行相应的研究。对于增加刻痕的情况,同时需要进行刻痕片的分割能力考察。如果处方和工艺变更评估后归类为“重大变更”,则需考虑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